国家对科技创新一直很重视,但是在国家和社会资本投入巨资的情况下,中国的科技创新虽然进步很大,但是很多行业关键共性技术还是很难突破。由于经常深入科技创新的实践,并参与过一些比赛,因此对国内创新困局比较有心得。
我们传统的科技创新评价机制严重地束缚了真正创新。表面看来,这些评价方式都无比正确,创新团队背景强大,国内大佬专家评审,国内一流高校研发,使得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光环里。资本一般来说目光短浅,所以真正创新在很多时候是出不来的,重大创新往往需要实践,需要跨行业,而很多所谓专家在重大技术面前恰恰是门外汉,让外行评价内行,结果可想而知。
曾经参与过多次科技比赛,评委一般名头响亮才好意思正襟危坐,报了一堆名号后,进入正题的时候,他们甚至不知道演讲人的内容,都是在仅仅的比赛几分钟内边翻材料,边浏览,然后在自己知道的思维方式里提几个问题,一旦创新的课题和自己的思维不一致,就直接越过。如果是重大创新,一定不可能在这种场景下登堂入室的。而比赛结束后,这些专家领着会务费就各奔东西,没有人对创新负责。
创新分应用型创新和基础性原理创新。而应用型创新本身就不是靠随随便便的聊天就能获得正确的评价。很多时候书本里的知识和实际发生的结论有可能相反,就必然导致结论不一致。加上我们国内的教育很多年以来放弃了传统的优秀文化和实践,很多内容完全是从西方的理论体系来指导实践,也必然导致了我们的评价体系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真正的高手在民间,但是决定高手命运的却是擅长演戏的专家,可想而知,他们的创新和命运会走向何方。
而且即使有重大发明,往往也很难出来。因为一旦展现出发明的真实内容,很多评委和资本甚至可能是技术盗窃的高手。
中国多年来在创新方面选择了政治正确,选择了低风险,所以如果把创新当成萝卜青菜一样吆喝,那么恰恰是对创新的戏弄。(王军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