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项新技术,在进行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会非常困难。主观和客观的因素往往同时并存。
从技术主体来看,主观的因素会表现在如下几点:
一是担心技术泄密的问题。这也是世界共性问题。好技术往往会被很多目光关注,如果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常常是创新者前功尽弃,前期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付之东流。所以主观上他们会宁愿慢一拍。
二是技术成熟度不高。技术是否成熟,不仅仅是小试中试,还需要工程化的投入。有不少技术仅仅是一些创意或者构思,即使申报了专利,也无法付诸于实践,这就是很多专利无法获得应用的主要原因。
但是也有很多创新者反映,即使所有的技术环节都很成熟,成本也很低,但是在应用端,也会困难重重。我们从客观因素分析,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是传统理念的影响。新技术新发明往往打破传统,在理念上往往领先社会潮流,才能获得突破。社会主体往往因循守旧,理念的改变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周期。
二是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淡漠。企业就是为了赚钱的,这基本是大多数企业的信条,他们通常不是社会担当的主体。
三是利益链条的捆绑。新技术新发明常常是就的模式的打破者,因此必然触动很多既得利益。
新技术的成功面世是消除了以上所有困难才实现的,任何一个障碍都可能导致新技术胎死腹中。因此如果要使新技术快速转化,政府作为推动者,他的作用显而易见。但是在传统管理方式中,很多官员受限于各种原因,更多的时候充当了旁观者,除了深圳这样的地区,体制机制比较灵活,政府部门相当重视,因此能成为全球创新中心外,其他地区还是缺乏这样的氛围,所以新技术新发明难以面世是很正常的。(王军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