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数据是核心,没有数据的支撑,减排就如同自说自话。至少,局外人都是这样管理的。
无论是配额的管理,还是自愿减排项目的开发,从逻辑性看,如果设置在规范的管理背景下,对于同一个项目业主看,富余的配额应等同于减排项目产生的减排量。当然如果失去了这个场景,就缺乏讨论的基础。
事实上,当前世界大部分场景都是这样,毕竟全球碳中和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无论是欧盟还是中美。从配额管理的角度,每个国家或地区纳入管控的行业不同,边界外的行业,在什么期限内纳入自愿减排市场,尺度如何把握,导向和立场如何确定,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把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看做碳市场两份法理性质文件,那么我们会看到,中间一定还有很多空白地带需要填补。很多行业正在衍变为新的增排行业。
人类有没有可能碳中和,我们相信会有办法。但是现有的人类社会思维定势,生活习俗,仍然如同绞肉机一样,正在绞碎人类已经做出的努力。还是不少国家只是把这样的目标当成政治工具。世界上任何事情,虽然都存在阴谋和阳谋之分,关键是出发点和立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自愿减排市场,其实有点苍白无力。减排市场建设的目的,在于让低碳无法外之地,对全社会形成一个覆盖性的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氛围。但是无利不起早,减排市场,给了减排项目本身产生额外价值的机会,所以在新冠疫情大爆发的时间段里, 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个蓝海市场,接踵踏入。
项目业主在实施减排项目时,他也只是因为补贴等其他方面的动力,未必真的知道减排机制。所以减排项目的数据,会变得不完全确切。但是这些减排行为事实在发生。这给定规矩的人造成了很大困惑,如何理解,如果合理引导社会减排,规矩如何重新调整,未来这个市场如何存在,都成为需要思考的问题。思维单一的买家,往往找不到解决方案,一走了之,而致力解决问题的,才能走到最后。
对于新入行的从业者来说,减排机制本身追溯时效期、基线设定、额外性论证等条款约束性,决定了很多事情,你刚刚看明白的市场,突然发现机会同样很渺茫。
我认为,不同的减排机制,首先不应该一成不变。因为我们努力的目标,是全球碳中和甚至是负碳。减排机制本身是手段和工具,它的科学性来自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这个方向清晰了,减排机制本身存在就合理了。它的合规性来自于市场对减排产品本身的标准的设置,它以公信力做背书,因此考量的是政府信用,坦率地说,如果连信用都没有的国家或机构,是不配承载这样的载体的。
其次数据问题的产生,在减排机制中,是有保障的,缺省值的设计,是可以避免数据的不真实的问题的。因此数据的问题,对减排项目本身来说,并不是特别严重的。
问题是项目是否是真实的。如果从业者连这个最基本的判断也没有。这个市场才是最成问题的。(王军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