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各地方政府在双碳目标下,在加快学习的进程。从碳市场交易的角度,由于不再推行地方试点, 那么碳普惠碳票等设计成为地方政府作为的一种主要手段。
从碳普惠碳票推出的制度方面看,主要是基于CCER自愿减排机制基础上的地方版,大部分地方原封不动,个别地方做了微调。从目前地方设计看,体系都没有特别大的障碍,有不少地方继续沿用了CCER管理体系指定的第三方核查机构,大部分核查机构都有一定的经验,因此基本能保证项目开发的合规性。
碳普惠和碳票,沿用自愿减排方法学体系是一种合理的行为,因为CCER方法学都沿用了CDM方法学体系,这些方法学及工具性的文件,都非常合理,获得全球共识。
但当下碳普惠和碳票制度,存在比较大的执行问题。
首先是执行层认知的错误,会导致所有的商业逻辑的错误。比如对林业碳汇认识的粗浅,就必然导致对项目开发的认识是一个错误的方向。碳汇项目核证减排量要获得签发,它必须符合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即它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个点非常明确,碳汇核证减排量是人类劳动,因此它有价值。之前遇到某省的碳普惠项目业主,他们介绍自己项目开发的碳汇核证减排量几百万吨,我们仔细沟通了一下碳汇产生的过程,包括活动方式和核算过程,才发现这个项目存在严重问题,项目中大面积的天然林,没有做过任何活动措施,经过当地的第三方核查机构的认证,就包装为碳汇项目。并且形成销售。因此对碳汇的认知,不仅仅是市场的主体,包括第三方核查机构,都需要重新学习。
其次是市场不正确的心态。在碳汇这个市场里,很多人都被卷入进来,包括政府、企业、第三方核查机构。政府需要做出政绩,往往把区块链、普惠金融、碳账户等地方政府自己不太熟悉的新概念,什么时髦就往框里装什么。尽管我们可以理解地方政府急于出政绩的心态,但是这些领域都属于专业性特别强的领域,并非是抄抄写写就能设计好的模式,同时即使能够抄到别人的文件,但是地方普遍没有专业的人才,领导不懂,分管领导不懂、业务部门不懂,项目业主不懂,甚至第三方核查机构也没有完全懂,同样会导致很多举动画虎不成反类犬。这样结果是政府在浪费财力,无谓地消磨时间,还不如老老实实通过管理降碳来得直接,这才是地方政府该做的。
第三执行层能力不足。现在市场普遍轻技术重资源,这些都属于传统的观念,恰恰在双碳领域是相反的,双碳领域轻技术往往走不下去,因为这个领域完全是知识型经济形态,传统的很多模式在这个领域其实无法有效。如果一个人,一个机构,希望靠速成,往往欲速则不达。市场专业人才的奇缺,导致这个市场有点畸形发展。特别是执行层,如果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结果可想而知。(王军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