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林讯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将于2026年全面实施,这是欧盟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全球减排的重要政策工具,但也对国际贸易、企业运营和全球供应链带来显著挑战。2026年政府和企业都将面临欧盟碳关税的挑战,上海碳汇林公司结合当前出口企业应对欧盟碳关税的各类服务的实践,帮助政府和企业积极应对,做好提前防范。
一、核心挑战分析
1. 企业合规成本激增
- 碳排放核算与报告:出口企业需精确核算产品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范围1、2、3),涉及复杂的数据收集和验证流程,技术门槛高。
- 碳成本内化:高碳行业(钢铁、水泥、铝、化肥、电力等)需支付与欧盟碳市场(ETS)价格挂钩的碳关税,导致出口成本大幅上升。
- 供应链溯源难题:需追踪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碳排放,对供应链透明度要求极高,中小企业可能因资源不足而难以应对。
2. 国际贸易摩擦升级
- 报复性措施风险:部分国家可能对欧盟出口商品加征关税,或推出本土碳壁垒,导致全球贸易体系碎片化。
- 南北国家分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上的矛盾可能加剧。
3. 标准与数据互认障碍
- 碳核算方法差异:各国碳排放计量标准不统一(如中国与欧盟的核算体系差异),可能导致重复计算或认证冲突。
- 数据可信度争议:如何确保第三方认证机构的独立性与数据真实性,避免“漂绿”(Greenwashing)行为成为监管难点。
二、关键应对策略
针对企业
1. 加速低碳转型
- 投资清洁能源(如绿氢炼钢、碳捕获技术)、优化生产工艺,降低产品碳足迹。
- 参与国际碳市场(如购买绿证、碳信用)对冲部分碳成本。这类行为不是普遍有效,企业降碳优先。
2. 构建数字化碳管理体系
- 部署区块链、IoT等技术实现供应链碳排放实时监测,提升数据透明度。
- 采用国际认可的碳核算工具(如GHG Protocol)确保合规。
3. 供应链协同脱碳
- 与上下游供应商签订低碳协议,推动全链条减排(如要求供应商使用可再生能源)。
- 探索区域化采购,减少长途运输产生的隐含碳排放。
针对国家/地区
1. 推动国际规则协调
- 通过多边平台(如G20、UNFCCC)协商统一碳定价机制,避免重复征税。
- 争取欧盟认可本土碳市场或碳税,降低CBAM覆盖范围。
2. 强化本土碳市场建设
- 加快建立国内碳定价体系(如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争取与欧盟互认。
- 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企业低碳技术研发。
3. 区域合作与产业联盟
- 发展中国家可联合谈判(如非洲联盟、东盟),增强对欧盟议价能力。
- 构建区域性绿色供应链网络,减少对欧盟市场依赖。
三、未来趋势与不确定性
- 政策动态调整:欧盟可能根据行业反馈扩大CBAM覆盖范围(如化工、塑料等),企业需持续跟踪政策变化。
- 地缘经济影响:CBAM或推动“气候俱乐部”形成,加剧全球经济阵营化。
2026年欧盟碳关税的实施将深刻改变全球贸易与产业逻辑,企业需从战略层面将碳成本纳入决策,国家则需平衡气候目标与发展权益。短期来看,高碳行业面临阵痛;长期而言,主动转型者将抢占绿色经济先机。(上海碳汇林王军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