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林讯 作为全国经济大省和生态强省,江苏在“双碳”战略下率先布局林业碳汇市场,通过政策创新与试点突破,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2024年《江苏省林业行业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1—2060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林木覆盖率提升至24.1%,并通过盐碱地造林、低效林改造等途径挖掘碳汇潜力。盐城林场作为全省第一家国家级森林碳汇试点,通过精准抚育、激光雷达监测等技术提升森林质量,成为江苏林业碳汇发展的标杆。
一、政策先行:江苏碳市场试点的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
政策驱动下,江苏各地形成差异化发展模式。例如,宿迁市通过《黄河故道生态廊道森林碳汇价值评估》等项目,探索区域碳汇交易机制;泰州推出全国首单林业碳汇质押贷款,以12万吨碳汇额度撬动企业绿色融资。这些实践不仅盘活了林业资源,还为全国碳市场试点提供了“江苏经验”。
二、技术创新:从盐碱地造林到数字化监测
江苏平原面积占比高,新增造林空间有限,但通过技术创新突破生态瓶颈。在盐碱地治理中,东台市与省林科院合作选育耐盐树种(如乌桕、落羽杉),结合水系排盐和有机肥改良土壤,成功在千分之二十盐碱含量的土地上实现造林复绿。盐城林场则引入激光雷达技术,精准分析树木三维结构,优化间伐、修枝等抚育措施,提升单位面积碳汇量达20%以上。
数字化技术进一步赋能碳汇监测与交易。例如,泗洪洪泽湖湿地通过遥感技术评估退化湿地修复效果,并联合中科院开展淡水湿地碳汇研究;南京高淳区依托区块链技术存证碳票交易数据,增强市场透明度。
三、市场机制:金融创新与碳汇价值变现
江苏在碳金融领域表现突出,首创多类碳汇质押融资模式。例如:
1.林业碳汇质押贷款:泰州农商行以12万吨碳汇额度为抵押,向企业发放低息贷款,降低融资成本;
2.林果树碳汇贷:盐城大丰区以梨园碳汇远期收益权质押,授信2亿元支持乡村振兴,预计累计固碳17.37万吨;
3.海洋蓝碳金融:全国首单“紫菜贷”以滩涂养殖碳汇为标的,探索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此外,江苏推动碳票交易试点。2024年高淳区完成全省首张农业碳票交易,核定130.67吨碳减排量,为化工企业腾挪绿色空间,实现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
四、挑战与对策:从“盆景式试点”到规模化发展
尽管成果显著,江苏林业碳汇仍面临多重挑战:
1.开发成本高:碳汇项目周期长、技术要求严,如激光雷达监测每吨开发成本达40—50元,企业投资意愿受限;
2.权属与收益分配难题:集体林地流转机制不完善,农户与企业易因碳汇收益权归属产生纠纷;
3.方法学局限:农业碳汇尚未纳入CCER体系,地方标准碎片化导致市场流动性不足。
对此,江苏提出以下对策:
强化政策协同:推动林业碳汇与乡村振兴、生态修复等政策联动,如宿迁将碳中和林建设与国际会议碳排放抵消结合;
完善技术标准: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如南京林业大学)细化碳汇计量方法,避免“过度交易存量”风险;
培育市场主体: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碳表现挂钩贷款”等产品,扩大绿色资本参与度。
五、未来展望:从试点到引领全国碳汇市场
江苏林业碳汇的探索为全国提供了三大启示:
1.科技赋能生态治理:盐碱地造林、数字化监测等技术可复制至华北、西北等生态脆弱区;
2.金融工具激活资源:碳汇质押、碳票交易等模式可推广至其他省份,助力乡村振兴;
3.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通过顶层设计规范交易规则,同时以市场化手段激励企业参与。
2025年,随着CCER市场扩容和全国碳市场深化,江苏有望成为林业碳汇交易的核心枢纽,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绿色江苏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