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区,厦门市近年来以《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为指引,通过机制创新、科技赋能和区域协作,探索出一条水土保持与碳汇交易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不仅筑牢了生态屏障,更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厦门样本”。
一、机制创新:碳汇交易激活生态修复新动能
厦门市依托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厦门市碳和排污权交易中心),在全国首创“水行政执法+碳汇交易”模式。例如,2025年5月,某企业在同安区因违规采伐林木导致水土流失,市农业农村局引导其自愿认购宁夏彭阳483.88吨水土保持碳汇,以替代传统罚款完成生态赔偿。此举既落实了“谁破坏谁治理”原则,又通过碳汇交易盘活了生态产品价值,形成“修复—交易—再治理”的良性循环。
此外,厦门还建立了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平台,累计交易量达17万吨,占全国蓝碳市场半壁江山,并推出数字识绿平台“厦绿融”,推动278家绿色企业及项目入库,实现碳减排效益7万余吨。
二、科技赋能:天地一体化监管筑牢生态防线
厦门市通过“天地一体化”遥感监管系统,结合卫星影像、无人机和大数据分析,实现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全覆盖。2024年共提取扰动图斑3176个,发现未批先建项目26个,精准锁定生态风险点。在预防层面,厦门依托“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实时共享建设项目信息,将水土保持审批时限压缩至2个工作日,全省最短,并推出豁免清单,简化70%以上项目审批流程。
三、柔性执法与生态补偿:包容审慎的治理智慧
针对轻微违法行为,厦门推出“轻微不罚、首违不罚”清单,通过说服教育、信用引导等柔性执法方式替代行政处罚。同时,要求企业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并纳入专项资金管理,2024年累计征收650余万元,专项用于生态修复。这一模式既维护了企业信用,又通过经济杠杆强化了主体责任。
四、区域协作:闽宁联动拓展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厦门深化与宁夏的“闽宁协作”,推动跨区域碳汇交易。例如,宁夏彭阳县李岔小流域的3.6万吨水土保持碳汇项目通过厦门平台完成交易,收益反哺当地治理,形成东西部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双赢”格局。这种模式不仅促进生态产品跨区域流通,还为碳汇纳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积累了经验。
五、成效与启示:水土保持率95%背后的生态账本
通过综合治理,厦门水土保持率从2016年的93.5%提升至2023年的95.01%,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8.5%。海沧过芸溪等小流域治理工程获评“国家示范工程”,东坪山片区通过复绿与低碳改造,实现生态效益与旅游经济的双提升。
厦门市通过政策创新、技术驱动和区域协同,将水土保持从单一的生态治理拓展为碳汇交易、绿色金融等多元价值转化体系,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厦门方案”。未来,随着碳汇市场的扩容和闽宁协作的深化,这一模式有望成为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标杆范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