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碳汇(蓝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之一,而“沉积碳—惰性碳”作为新型碳汇类型,正成为海洋渔业碳汇领域的创新焦点。福建省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和科研优势,率先在全国推动“沉积碳—惰性碳”的核算、交易与生态修复实践,为蓝碳价值转化提供了“福建样本”。一、“沉积碳—惰性碳”的科学定义与碳汇机制
一、“沉积碳—惰性碳”的科学定义与碳汇机制
“沉积碳”指海洋大型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后,其有机物碎屑沉降到海底形成长期封存的有机碳;“惰性碳”则是藻类代谢产生的溶解有机碳中化学性质稳定、难被微生物分解的部分,可在海洋中留存千年以上。相较于传统藻类生物体固碳,这两种碳汇形式具有更长的封存周期和更高的国际认可度,核算方法严格遵循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标准及国际前沿理论。
以连江县为例,当地大型藻类养殖条件优越,藻类生长过程中约30%的溶解有机碳转化为惰性碳,19%成为沉积碳,形成可量化的碳汇增量。厦门大学刘涛教授团队通过《养殖海带碳汇评估技术规程》,首次明确了碳汇核算的技术参数,为市场化交易奠定基础。
二、全国首宗交易:司法修复与碳汇价值转化的创新融合
2025年4月,全国首宗“沉积碳—惰性碳”海洋渔业碳汇交易在福州连江落地。两起非法捕捞案件的3名当事人自愿认购326.4吨碳汇产品,支付3.26万元用于替代性生态修复,开创了“司法+碳汇”的跨区域协作模式。此举不仅解决了海洋生态原位修复难题,还通过福建海峡资源环境交易中心实现碳汇产品标准化流通,为蓝碳司法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这一实践背后,是集美大学祁第教授团队的技术支撑。其编制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大型藻类养殖》与国际海洋负排放计划(ONCE)接轨,确保碳汇数据的科学性与权威性。
三、技术突破:从争议到标准化的科研攻坚
长期以来,藻类碳汇核算因“收割后碳释放”等问题饱受争议。福建科研团队通过碳同位素分析、围隔实验等手段,成功区分藻类沉积碳与陆源碳,并构建“藻体碳汇—沉积碳—惰性碳—输运碳汇”四维核算体系。例如: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开发封闭式CO₂测量装置,精准测算藻类固碳效率;
厦门大学提出“碳汇系数法”,简化小规模养殖的碳汇评估流程。
目前,福建已发布全国首个《养殖海带碳汇评估技术规程》,并推动相关方法学提交生态环境部认证,加速碳汇纳入全国自愿减排交易市场。
四、挑战与未来:平衡渔业发展与碳汇保护
尽管“沉积碳—惰性碳”潜力巨大,但全球15%的海洋区域存在渔业活动与碳汇保护的冲突,尤其是底拖网作业破坏海底碳储量。对此,福建通过以下措施实现平衡:
1.生态养殖模式:推广藻类与贝类混养,构建“零碳”立体养殖系统,同步提升碳汇与经济效益;
2.政策协同:制定《海洋生态环境损害修复跨区域协作机制》,推动异地碳汇认购与生态补偿;
3.国际标准引领:焦念志院士主导的《海洋负排放与碳中和》国际标准提案获ISO立项,推动中国方案全球化。
五、福建蓝碳实践的示范意义
福建作为海洋碳汇先行者,已实现多个“全国首创”:首宗蓝碳司法修复、首只蓝碳基金、首场零碳展会等。2023年,全省蓝碳吸收量预计达41.2亿吨,市场需求持续扩大。未来,随着ONCE计划的全球推广,福建“沉积碳—惰性碳”模式有望成为国际蓝碳交易的标准范式。
“沉积碳—惰性碳”的探索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革命。福建通过科研赋能、司法创新与国际协作,为全球海洋碳汇发展提供了可操作的“中国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