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发布最新研究成果,确认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近20年每年吸收近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抵消了区域内能源与工业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成为中国首个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区域。这一成果不仅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进展,更是中国落实“双碳”战略的标志性成就。
研究指出,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在暖湿化背景下显著增强的二氧化碳汇(主要来自植被固碳)与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如畜牧业甲烷、冻土区热融湖塘氧化亚氮)排放之间达到了动态平衡。其碳汇能力相当于全国陆地生态系统总量的近两倍,凸显了高原生态系统的全球气候调节价值。
一、核心机制:碳汇与排放的动态平衡
1.二氧化碳汇的显著增强
青藏高原变暖、变湿、变绿的气候趋势促进了植被覆盖率的提升,森林、草原和湿地等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大幅增强。数据显示,高原年均碳汇量达1.1亿吨二氧化碳,占全国总量的10%。
2.非二氧化碳排放的抵消效应
高原畜牧业和水体扩张(尤其是冻土区热融湖塘)导致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抵消了约40%的二氧化碳汇。其中,畜牧业贡献21%、内陆水体贡献13%。尽管如此,生态系统整体仍维持了“净吸收”状态,实现了排放与吸收的平衡。
二、减排贡献:生态与能源的双重路径
1.生态保护工程的碳汇潜力
通过退化草地恢复、国家公园建设等工程,青藏高原未来碳汇能力可提升至每年1.5亿吨二氧化碳,若优化草畜平衡管理,碳汇量甚至可增加1.5倍。
2.清洁能源开发的减排优势
青藏高原水能、太阳能、风能技术可开发量达44亿千瓦,当前开发率仅2%。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预计年增5000亿度,减排3.2亿吨二氧化碳,助力区域能源结构低碳转型。
三、挑战与建议:可持续路径的关键
1.不可持续放牧的潜在风险
若维持当前放牧强度,畜牧业非二氧化碳排放将完全抵消碳汇增量。需推动草畜平衡管理,发展绿色农牧业,减少甲烷排放。
2.冻土退化的长期威胁
冻土区储存大量有机碳,但气候变暖加速其退化,可能导致碳源释放。需加强冻土碳库监测与保护技术研发。
四、未来展望:从区域示范到全球引领
青藏高原的净零排放实践为中国碳中和目标提供了科学范本。未来,通过“自然保护地保碳+生态工程增汇+清洁能源替代”模式,高原可进一步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支点。此外,其立体化温室气体监测体系(如无人机、碳卫星校验技术)为全球碳核算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