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安全保障基地,依托煤炭资源实现了经济腾飞,2023年GDP突破7000亿元,成为中西部非省会城市之首。然而,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也带来严峻挑战:工业固废年产量超6800万吨(占陕西省40%),生态环境脆弱与高碳排放并存。在国家“双碳”目标驱动下,榆林提出“高碳城市低碳化发展”战略,以固废资源化利用和低碳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探索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中国方案”。
一、固废利用:从“生态包袱”到“绿色财富”
1.煤矸石资源化:循环经济新范式
榆林每年产生煤矸石约1500万吨,传统填埋处理成本高昂且污染环境。陕西汇荣禾公司通过旋转隧道窑技术,将煤矸石转化为环保建材,年处理量达200万吨,节约燃煤80%、碳排放减少65%,年产值近亿元。府谷县融茂煤业则开发煤矸石全组分利用技术,每年处置固废240万吨,创造产值3亿元,实现“零排放”目标。
2.工业固废产业链升级
榆林已建成18个固废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年处理能力1870万吨。例如,康博环保(横山)项目可年处理油泥10万吨、危废3万吨,并通过技术改造实现粉煤灰二次利用。此外,榆能青青源脱硫石膏项目将电厂固废转化为轻质抹灰石膏等建材,年消纳45万吨脱硫石膏,形成“煤电固废—环保建材”闭环产业链。
二、低碳技术:能源革命的创新实践
1.氢能全产业链布局
依托每年60万吨工业副产氢资源,榆林打造千亿级氢能产业集群。榆林中科洁净能源研究院建成国内领先的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平台,陕西氢能公司投运首座撬装式加氢站,氢燃料动力物流车、无人机等应用场景加速落地。
2.CCUS与煤化工耦合
神木国华锦界公司建成15万吨/年二氧化碳捕集与驱油封存项目,将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注入地下封存,同时提升石油采收率。陕煤榆林化学的50万吨/年DMC(碳酸二甲酯)项目,以煤炭为原料生产锂电池电解液溶剂,实现煤基化工向高端新材料延伸。
3.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
榆林推进“风光氢储”多能融合,风电、光伏技术可开发量达44亿千瓦。煤矿井下零碳辅助运输项目以风、光发电替代柴油动力,年减排1000余吨二氧化碳,降本350万元。
三、生态协同:治沙与产业双赢
榆林通过“北治沙、南治土”生态工程,林木覆盖率从0.9%提升至36%,860万亩流沙全部固定。固废处理与生态修复结合:矿井疏干水经净化后用于绿化灌溉,年回收利用量达2.14亿立方米;无人机苗木运输技术使造林成活率提升35%。
四、未来展望:从“试点”到“标杆”
榆林计划到2030年实现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超70%,氢能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并建成国家级CCUS技术研发中心。通过政策引导(如每年3亿元氢能专项补贴)、技术孵化与市场机制联动,榆林正为全球资源型城市低碳转型提供可复制的“榆林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