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林讯 矿山上的光伏板、矿井里的5G信号、矿石加工区的零碳产业园,中非矿业合作正褪去“尘土飞扬”的旧衣,换上一袭绿色新装。
长沙国际会议中心内,赞比亚工商贸投部部长奇波卡·穆伦加握紧话筒,目光扫过台下数百位中非代表:“作为非洲第二大铜生产国,我们不再满足于出口原始矿产。我们要成为南部非洲最大电缆生产国,期待中国企业参与矿产加工和清洁能源合作。”
他的发言激起一片掌声。6月12日,作为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的重要活动,中非绿色矿产合作交流汇聚了18个非洲国家的代表,与会者近400人。
台下,乌干达矿业部长露丝·南卡比鲁瓦认真记录着同行经验。她的国家正推进税费减免、完善法规等改革,加强管理锂、稀土等关键矿产,推动从简单开采向高附加值加工转变。
1、非洲矿产转型的迫切需求
矿产资源丰富的非洲大陆站在了发展的十字路口。长久以来,矿产开发未能充分惠及当地经济,原材料出口模式使非洲国家错失工业化机遇。
津巴布韦采矿与矿业发展部常秘彭瓦·库纳卡在论坛上直言:“我国制定了矿业附加值提升路线图,希望在矿产开发、技术引进、基础设施融合发展方面深化与中国企业合作。”这一诉求代表了众多非洲资源国的心声。非洲大陆需要从“资源输出者”转型为“制成品供应者”。
绿色转型成为共同选择。在气候变化挑战面前,低碳采矿不仅是环保要求,更是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等政策倒逼矿产供应链进行绿色升级。
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会长江辉指出,商会作为国内唯一推动矿产供应链尽责管理的平台,致力于帮助企业实现负责任采购和可持续供应链治理,为资源地社区创造更多附加值。
2、中国技术的绿色实践
华刚矿业在刚果(金)的矿山现场,巨大的电动矿车安静行驶。这座由中国中铁资源集团运营的矿山,配套的布桑加水电站保障了矿山100%使用清洁水电。这里生产的是“全球最低碳铜”,项目应用多项专利与绿色施工技术,构建了“基础设施+矿产资源+社会责任”的成功模式。
中企正以技术创新推动非洲矿业绿色变革:
5G智慧矿山和无人开采技术日益广泛应用,提升安全性和效率;
数字化管控系统优化资源利用,减少浪费;
资源开发与清洁能源及产业链融合不断深化,延长本土产业链。
中国“有色金属之乡”湖南郴州展示了更多绿色方案。该市拥有世界级钨、铋等矿产和1300亿元产值产业链,探索出全生命周期生态管控、“矿山治理+文旅融合”等创新模式。
郴州已与53个非洲国家开展经贸往来及技术输出,计划打造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和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
3、签约项目的绿色行动
论坛现场,一批中非绿色矿业合作项目集中签约。赞比亚乔马50MW光伏项目、纳米比亚10MW太阳能公园光伏项目、非洲矿山配套电站项目等清洁能源合作格外醒目。
这些项目将解决矿山能源清洁化的关键痛点。传统矿山依赖柴油发电,碳排放高企。“光伏+矿山”模式正改变这一格局。合作不仅限于能源领域。中国可持续矿产供应链技术合作项目签约,将推动中国绿色采矿标准、技术和设备走进非洲。
中国在非企业社会责任联盟主席刁春和强调,绿色矿业合作对可持续发展和民生福祉至关重要。该联盟发起的“百企千村”活动已覆盖50多国,惠及8000多万非洲人民。
“绿色矿业与‘百企千村’共同实现环境修复、资源增效和民生改善,”刁春和表示,“前者通过技术创新减少生态破坏,后者聚焦社区民生项目。”
4、经贸平台的绿色使命
本届中非经贸博览会规模空前,52个非洲国家、4700余家中非机构参会,总规模超2.8万人。博览会专设智慧矿山技术与设备展区,中联重科、山河智能等湘企展示了先进的绿色采矿装备。
博览会成为中非绿色转型的加速器。2024年,中非贸易额达2956亿美元,同比增长4.8%,连续四年创历史新高。中国连续16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贸易结构也在变化。中国科技产品、机械设备、绿色产业链更多进入非洲市场;非洲特色产品、手工艺品、轻工消费品不断丰富中国市场。
博览会期间举办的30场经贸活动中,绿色矿产、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主题占据重要位置。湖北、重庆、安徽等省区市举办专场对非经贸交流活动,共同打造地方对非合作窗口。
非洲国家商务活动创历届之最,6个非洲国家自主举办商务交流活动,展现非洲国家在绿色矿业领域的主动性和话语权提升。
中非经贸博览会落幕之际,中国可持续矿产供应链技术合作协议已跨越重洋,在赞比亚和津巴布韦的矿区生根。
绿色矿产合作正改变非洲发展轨迹。中国在非企业社会责任联盟发起的“百企千村”活动惠及8000多万非洲民众,绿色矿山与社区发展相得益彰。当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这片古老大陆的矿产资源不再只是地下的财富,更成为点亮28亿人低碳未来的火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