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林讯 4105万元贷款投向雪域高原的光伏矩阵,这笔看似普通的金融业务背后,是昌都绿色金融创新迈出的关键一步。
6月13日,西藏银行昌都分行向芒康县昂多乡180万千瓦光伏电站发放的4105万元贷款,成功申报中国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成为昌都市首笔落地的碳减排支持工具项目。该光伏电站项目总授信达2亿元,建成后预计年节约标煤108.7万吨,年减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71.9万吨,同时显著减少二氧化硫、飞尘等污染物排放。
1、破冰之举:昌都首笔碳减排工具的落地密码
在中国人民银行昌都市分行的指导下,西藏银行昌都分行精准聚焦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项目。此次申报成功的4105万元贷款投向芒康县昂多乡180万千瓦光伏电站,是该电站总授信2亿元项目中的首笔申报贷款。
项目建成后的环境效益量化指标成为申报成功的关键支撑:年减碳量达271.9万吨,相当于种植约3780万棵树木的固碳效果。该工具采用“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金融机构先行发放碳减排贷款后,再按贷款本金60%向央行申请资金支持,利率低至1.75%。央行通过季度信息披露和第三方核验机制确保资金精准直达,金融机构需定期公布碳减排领域、贷款金额及减排数据。
2、绿色浪潮:藏东金融版图的低碳转型
昌都绿色金融规模正呈爆发式增长。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昌都市绿色贷款余额达539.06亿元,同比增长27.09%,占全市贷款余额的66.62%。这一占比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凸显绿色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核心地位。
金融机构竞相布局绿色赛道。农行昌都分行绿色信贷余额突破百亿,截至2024年4月末达102.06亿元,占其全部贷款的41.35%。该行曾仅用半个月就完成某光伏电站3亿元贷款的落地投放,创下“昌都速度”。
邻近的林芝市也传来捷报:2025年一季度通过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贷款1.4亿元,预计带动年度碳减排24万余吨。藏东地区正形成绿色金融协同发展的区域格局。
3、资源禀赋:雪域高原的清洁能源崛起
昌都发展清洁能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据昌都市发改委数据,当地清洁能源技术可开发总量约4.36亿千瓦,相当于20个三峡电站的装机潜力。当前建设如火如荼:在建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1050.5万千瓦,包括全球最大一次性建成的单体光伏电站——华电金上基地330万千瓦光伏项目。
根据《昌都市清洁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到2035年将建成清洁能源总装机规模约1.23亿千瓦,年发电量2200亿度,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7亿吨。高原施工技术突破为项目落地扫清障碍。在海拔4000米的昌都风电基地建设中,工程师创新采用“梯度增压系统”解决高原机械功率衰减难题,将单台风机吊装时间压缩至45小时。
这些技术突破使在“地球第三极”建设大型清洁能源项目成为可能。
4、造血机制:产业援藏激活内生动力
产业援藏正从“输血式”帮扶转向“造血式”发展。各援藏省市立足西藏特色,通过政策与资源双优势打造产业链,推动雪域高原走上绿色化、数字化发展之路。
重庆援藏工作队实施“昌都所需、重庆所能”战略,在察雅县建成扶贫开发产业园。园区聚集唐卡、金银器等特色产品生产商,实现房租全免、技术培训、市场对接等全方位服务。园区入驻企业15家,年产值达1.4亿元,带动25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
青稞深加工企业君亲农业作为重庆援藏项目,依托西南大学科研力量建成三条自动化生产线,产品远销欧美。公司每年青稞采购额超4000万元,七年累计为农户增收530余万元。这种“产业增值反哺生态”的模式,让高原特色资源真正转化为可持续发展动能。
5、未来图景:碳金融赋能国家清洁能源基地
随着金上至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等外送通道的推进,昌都清洁能源将实现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金融支持将成为这一战略落地的关键支点。昌都经开区已规划建设高原光伏生态园区,并组建市级清洁能源投资公司。产业平台与金融工具的双轮驱动,为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提供系统保障。
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该工具实施期限已延长至2024年末,惠及面从全国性金融机构扩展至部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更多金融机构将加入绿色金融创新行列。
随着昌都零碳产业园“产业增值反哺生态”模式的推广,金融活水将激活资源、产业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在雪域高原书写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风机叶片运输车以“贪吃蛇”姿态穿越怒江峡谷的1800个急弯,藏族机械操作手在海拔4500米的风电场精准吊装塔筒——这些震撼场景正在昌都的群山间上演。
当首笔碳减排贷款注入光伏矩阵,它撬动的不仅是4105万元资金,更是藏东迈向“1.23亿千瓦清洁能源基地”的杠杆支点。随着金融活水持续润泽高原,这片曾受制于产业链短板的土地,正将阳光与风转化为绿色发展的永恒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