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林讯 盐沼湿地间,监测设备悄然记录着每一克碳的流动轨迹,离岸生态潜堤削减着惊涛骇浪的力量,耐盐碱固碳植物在曾经的荒滩上蔓延生长。
2025年6月12日,威海南海新区迎来了一场引领中国蓝碳未来的关键培训——由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主办的海洋碳汇技术培训班正式开班。来自全国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及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士齐聚一堂,在为期三天的“理论授课+现场教学”双轨学习中,共探海洋碳汇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路径。
此次培训聚焦政策、技术、市场三大维度,设置了碳汇政策、监测评估、增汇技术研发、交易市场等核心课程,为加速实现“双碳”目标注入海洋动力。
1、南海新区:蓝碳发展的天然实验室
威海南海新区凭借其丰富的生态资源,已成为我国蓝碳技术研发与示范的理想试验场。区内拥有大面积盐沼、海草床等典型滨海蓝碳生态系统,为技术应用提供了真实场景。
依托这一优势,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构建了“科研-技术-产业”一体化发展体系,已建成多个生态示范基地,选育近20种耐盐碱固碳植物品种,修复岸堤、湿地面积达26万平方米。
“南海新区的优质碳汇资源,将成为新技术落地的理想场景。”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有军指出,这些资源将助力构建更完善的蓝碳生态体系。
2022年8月,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洋碳汇分会正式落户南海新区,由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担任会长,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院长赵明波任秘书长。这一国家级平台为区域蓝碳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
2、技术标准化:蓝碳发展的里程碑突破
本次培训班最突出的成果,在于实现了蓝碳监测方法的统一规范。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冯旭文在培训中强调:“此次培训统一了蓝碳监测、调查及评估方法,对提升行业标准化水平、强化监测能力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
长期以来,海洋碳汇监测缺乏统一标准,导致数据可比性差、碳汇计量结果难以获得国际认可。培训班通过资深专家与一线技术骨干组成的授课团队,针对海洋碳汇技术应用中的关键环节开展专题辅导。
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已在此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累计完成海带养殖碳汇方法学开发,牵头编制《海带栽培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技术指南》等团体及地方标准。这些成果为培训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培训特别注重技术落地与产业升级的衔接,威海市海洋监测减灾中心工程师李强表示:“海洋碳汇领域发展迅速,通过培训能及时掌握知识迭代方向,明确下一步工作重点。”
3、碳汇产业化:从科研探索到市场应用的跨越
蓝碳的价值实现,最终要依靠产业化路径的畅通。在威海南海新区,一群被称为当代“卖碳翁”的研究者已深耕七年。他们从滩涂上一棵棵耐盐碱植物的筛选开始,探索出一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路径。
“我们在南海新区这片盐碱地上发现一棵又一棵高耐盐的盐生植物,然后通过专业,变成一个能够扩增的、能够社会推广的产业。”赵明波院长这样描述他们的工作。
产业化探索已初具雏形。研究院开发出柽柳汽水、碱蓬籽食用油等蓝碳衍生产品,同时积极推动碳汇交易实践。2019年,他们与深圳排放权交易所合作,进行了全国第一笔渔业碳汇交易的示范路演,在蓝碳交易领域率先破题。
南海新区已建成1万多平方米的生态种质繁育与开发示范基地,对6000亩湿地开展滨海盐碱滩地植物改良实验,为蓝碳经济与湿地建设、岸线修复结合提供了范例。
4、创新技术体系:离岸潜堤与微生物碳泵
在技术层面,培训班展示了多项创新成果。其中,离岸生态潜堤技术成为关注焦点。该技术模拟天然牡蛎礁的生态功能,有效削减波浪动力对海岸的冲刷侵蚀,稳定潮滩生境。
这一创新成果构建了“离岸生态潜堤—潮间带光滩—滨海盐沼湿地—生态化海堤”四层立体防护体系,实现了生态减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协同增效。
在微观层面,中科院院士焦念志提出的“海洋微型生物碳泵”(MCP)理论为培训提供了科学支撑。该理论阐释了海洋微型生物如何将活性溶解有机碳转化为惰性溶解有机碳,可长期储存在海洋中达5000年。
MCP理论为实施增汇生态工程提供了新思路:通过陆海统筹,减少陆源氮磷输入,可增加近海碳汇、减少富营养化和赤潮等生态灾害,实现多重效益。
5、蓝碳未来:构建海洋负排放新格局
本次培训班为海洋碳汇领域搭建了高水平交流平台,通过标准化建设与技术赋能,推动我国海洋碳汇产业向专业化、规范化方向迈进。
展望未来,蓝碳发展将呈现三大趋势:监测体系标准化、增汇技术多元化、碳汇交易市场化。培训班在三个方向均进行了前沿探索,为行业发展指明了路径。
在威海规划中,位于南海新区的“蓝色碳谷”是全国第一家海洋碳汇主题园区,将成为海洋经济先导区,重点发展海洋碳汇、现代种业等新兴产业。
2021年,南海新区获批建设首个海洋负排放主题院士工作站——焦念志院士工作站,与全国海洋碳汇联盟等机构成立了海洋负排放研究中心和示范基地。这些平台将推动威海蓝碳研究持续走在全球前列。
培训班结束后的清晨,南海新区海岸带上,火焰般跳动的碱蓬与翠浪般翻涌的柽柳构成一幅生态画卷。这些由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选育的近20种耐盐碱固碳植物,已在26万平方米的修复湿地上扎根生长。
蓝碳监测设备的传感器在潮间带静静记录着碳通量数据,这些数据将沿着培训班建立的标准化流程,汇入中国蓝碳发展的基础数据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