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林讯 夕阳下的深圳湾,潮水轻抚着红树林根系,白鹭掠过水面,远处福田CBD的玻璃幕墙倒映着晚霞——这座超大城市的海陆交界处,自然保育与碳汇经济正悄然融合。
2023年9月26日,深圳市土地房产交易大厦3楼的拍卖厅内,一声槌响划破寂静——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以485元/吨成交,创下全国碳汇市场最高单价纪录。
竞得者深圳市家化美容品有限公司的名字,与这场中国蓝碳经济的破冰之旅紧密相连。
作为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所在地,深圳用296.18公顷红树林湿地撬动了一场蓝碳价值转化革命:从全国首个《红树林保护项目碳汇方法学》的发布,到“调查监测—确权登记—碳汇计量—市场交易”全链条机制的建立。
再到恩平市镇海湾红树林碳汇的跨区域成功交易,深圳正在重塑滨海湿地保护的商业模式。
1、制度筑基:碳汇交易的全链条革命
深圳红树林保护的制度设计起步极早。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深圳红树林保护建设就已拉开大幕:1984年广东内伶仃-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设立;1988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22年11月,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标志着深圳成为国际多边环境治理机制的全球枢纽之一。
制度保障上,深圳构建了多层次法规体系:
出台《深圳经济特区海域使用管理条例》,规范海域使用管理;编制《深圳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21-2035年)》等战略文件;建立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体系,创新蓝碳确权登记方式。
2023年成为深圳蓝碳机制突破年:5月发布全国首个《红树林保护项目碳汇方法学》;7月启动国际红树林保护专项基金;平安产险承保全国首单红树林碳汇指数保险。
这些制度创新为碳汇交易扫清了技术障碍。
2、方法学突破:从碳汇计量到价值评估
碳汇交易的核心难点在于科学量化。深圳以方法学研究破题,填补了国内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类碳汇项目方法学的空白。红树林的固碳能力惊人——每公顷红树林具备约3754吨碳储存能力,相当于2650辆燃油车一年的碳排放量。
2023年发布的《红树林保护项目碳汇方法学》首次确立了三层次计量框架:
碳库范围划定(生物量、土壤有机碳、枯落物)
碳储量变化监测规程
泄漏与不确定性控制标准
2024年8月,深圳再度发布《红树林碳储量调查和碳汇核算指南》地方标准,进一步细化监测点位布设、土壤采样深度等技术参数。这些标准确保了福田红树林首拍中16555.47吨碳汇量的核证公信力。
价值评估则借鉴土地资产定价逻辑,采用市场比较法结合成本逼近法,综合考量资源稀缺性、生态功能价值、管护成本等因素,为485元/吨的起拍价提供科学支撑。
3、金融创新:从保险产品到跨区域交易
深圳的金融工具箱为碳汇经济注入流动性。最具突破性的是全国首单红树林碳汇指数保险的创新设计。
该产品首创“保险机制+生态维护”模式:
保险触发机制与碳汇波动指数联动
理赔资金定向用于生态修复
风险减量服务覆盖台风、赤潮等灾害场景
当台风导致红树林损毁、碳汇量下降时,保险公司立即启动理赔程序,确保修复资金24小时内到位,避免生态系统功能断崖式下跌。
在交易机制上,深圳借鉴土地拍卖流程,设计全套交易文件体系,包括竞买须知、成交确认书等法律文书。这套标准化方案在2024年成功复制到恩平市镇海湾红树林碳汇交易中。
2024年11月20日,恩平市5913吨红树林碳汇在深圳拍卖,经过105轮竞价以336元/吨成交,总金额超198万元创全国单次拍卖新高。竞得企业深圳市中成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罗大海坦言:“相信蓝碳交易前景广阔”。
4、跨域协同:构建大湾区蓝碳市场
深圳模式的真正价值在于可复制性。2024年,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与恩平市政府签署《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合作框架协议》,开创“深圳标准+异地资源”合作范式。
恩平镇海湾红树林案例中,深圳提供全流程技术支持:
采用深圳版方法学核算碳汇量
移植底价评估模型
共享交易平台(深圳交易集团)
此次跨区域交易打通了蓝碳资源与资本市场的对接通道。恩平拥有珠三角连片面积最大的5600亩红树林,但缺乏价值转化能力;深圳具备市场化机制和专业技术,两地优势互补。
这种模式正在向粤港澳大湾区延伸。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专家周余义指出,这种探索对“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具有示范意义。
5、生态与经济双赢的深圳启示
深圳红树林碳汇经济的本质,是找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点。目前深圳红树林总面积296.18公顷,其中185.3公顷纳入保护地(占比62.56%)。
生态效益已显现:福田保护区记录鸟类达约200种,包括黑脸琵鹭等珍稀物种;湿地水质改善使底栖生物量增加40%。
经济效益则通过三条路径实现:
碳汇交易直接收益(如恩平198万元反哺保护)
生态旅游价值溢出(深圳湾公园年接待游客超千万)
蓝色金融创新试验(碳汇质押融资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负责人卡拉·马丁内斯·托拉尔评价:深圳经验为全球蓝色经济项目提供借鉴。
深圳湾红树林的碳汇交易现场,竞拍牌一次次举起。当恩平市镇海湾的5913吨碳汇以198万元成交时,深圳交易集团的电子屏映射出企业家罗大海坚定的面容——这位以336元/吨竞得碳汇的深圳商人,坚信蓝碳产业将获更多认可。
深圳红树林的根系在咸淡水交汇处蔓延生长,如同其创新的蓝碳交易机制向全国延伸。从福田保护区到恩平镇海湾,从485元/吨的首拍高价到198万元的单次成交纪录,深圳模式证明:当生态价值被科学量化、市场认可,每一片绿叶都能成为绿色经济的黄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