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林讯 滇池水畔,十年前覆盖着绿油漆般藻类的湖面,如今倒映着摇曳的芦苇和悠闲散步的游人,曾经令人掩鼻的臭味已被清新的水汽取代。
2024年秋,“中国经济圆桌会”聚集了水利部、国家能源局和生态环境部的核心智囊。在这场关乎国家发展底色的对话中,李群、潘慧敏和田春秀三位专家以数据和案例勾勒出中国绿色转型的宏伟图景。
他们揭示了一个关键转变: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相当于直接减少碳排放约24.5亿吨,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为其他国家减少碳排放约8亿吨,合计减排32.5亿吨。
这一数字背后,是一场静悄悄却影响深远的绿色革命,正重塑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基因。
1、生态文明建设成效:从量变到质变的历史跨越
滇池的蜕变是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缩影。在陕西富平,曾经“只见石、不见川”的石川河荒沟滩,通过科学治水和系统治理,如今成为惠及20万民众的生态福地。
这些变化背后是一系列里程碑式的生态成就:
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89.4%,长江干流连续4年、黄河干流连续2年全线水质保持Ⅱ类
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比例超过30%,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
中国已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
河湖长制是制度创新的典范。全面建立河湖长制以来,全国累计清理整治“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河湖管理保护突出问题24万多个,打造了3000多条(个)幸福河湖。七大流域均已建立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机制,由31个省份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河长,统筹河湖系统治理。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田春秀在圆桌会上指出,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
2、绿色转型新机遇:百万亿市场的崛起
绿色低碳发展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田春秀在圆桌会上分析,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将“注入发展新动能”、“带动投资新供给”、“形成国际竞争力”。
多个研究显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的投资规模在100万亿元以上。这一巨大市场正通过三条路径加速形成:
能源革命创造新空间。2025年全国发电总装机将达到36亿千瓦以上,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高到60%左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绿证已实现核发全覆盖,为企业打造绿色产业链提供有力支撑。
节水产业突破万亿规模。2024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等部门发布指导意见,提出到2027年节水产业规模达到万亿元。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等领域将迎来巨大市场机遇。
产业转型释放新动能。华润江中的实践展示了传统产业绿色升级的潜力:2023年其万元产值综合能耗和碳排放强度相比2020年分别下降31%和49%,清洁能源电量使用占比提升108%。
3、产业“含绿量”提升“含金量”:绿色生产力的实践样本
福建龙岩紫金山金铜矿区的转变令人惊叹:数百米深的矿坑仍在生产,但矿区已不见“脏乱差”的痕迹,坑口边坡绿草丛生。由地质矿产博物馆、露天采矿工业园等组成的旅游线,已成为热门的矿山公园研学旅游点。
这一转变背后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度实践:
在制造业领域,数智技术正推动深度减排。龙腾特钢集团与国网苏州供电公司合作打造的微电网项目,通过光伏、储能和能源管理系统协同,每年可节约用能成本约1250万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98万吨。其建设的192条智能化焊丝生产线组成的“黑灯工厂”,能根据电价变化智能调整生产计划。
在交通领域,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286.6万辆,占整个汽车销售量的40.9%。新能源重卡销售量达8.2万辆,占重卡销售总量的13.6%。“十四五”以来,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交、网约车等领域占比分别超81%、75%。
在建筑领域,厦门象屿综合保税区创新实施“光伏+储能”模式,园区叉车、集装箱堆高机等设备基本实现全电化作业。这种分布式能源系统正成为工业园区绿色转型的标准配置。
4、绿色低碳发展挑战:转型路上的三道考题
尽管成效显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生态环境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到来。
环境治理能力亟待提升。2024年监测数据显示,568家上市公司曝光环境风险事件1531件,平均每周曝光29起。建筑业、制造业、房地产业是环境风险高发区,其中78家制造企业因生产环境不达标被罚没金额超1725万元。
生态价值转化存在瓶颈。虽然浙江、福建等地形成了一批成功案例,但复制推广效果有限。一些地区出现持续支撑力不足、后劲乏力的问题。生态产品的公共属性导致部分地方政府更关注商品化带来的GDP增长,而忽视生态福祉的隐性价值。
绿色消费潜力尚未充分释放。尽管超过60%的消费者愿意为绿色消费支付溢价,但粮食浪费、能源浪费等现象仍然存在。碳标签和生态产品认证体系刚刚起步,市场良莠不齐,制约了绿色消费市场成熟度。
5、未来路径:深化改革激活绿色动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出重大部署,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系统推进三大改革:
制度创新引领转型方向。我国正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首次从全局高度设计绿色转型“总蓝图”,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流通、消费体系。
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变革。潘慧敏建议:在“三北”地区依托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集中式开发,东南沿海向海发展海上风电。生态环境部正研究制定轻型车、重型车的国七标准,加快淘汰高排放车辆,强化新能源重卡替代。
市场机制激活绿色价值。2023年11月,四川阿坝州以1800万元价格将1500万立方米黄河用水权转让给宁夏宁东基地,开创跨省水权交易先例。李群表示,将加快培育统一的用水权交易市场,完善用水权制度体系。
深圳湾的红树林在潮汐间吞吐碳汇,磴口县的光伏板在沙地上连成蓝色海洋。当四川阿坝的黄河水权跨省流转,当中铁二局因违规占地被罚336万元,中国经济的绿色转型已在制度约束与市场激励的双重轨道上加速行进。
绿色发展这条赛道上,江西华润江中已用49%的碳强度降幅证明:产业“含绿量”就是发展“含金量”。正如田春秀所言,中国巨大的绿色市场正在催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绿色产业。
随着“三北”工程全年安排重点项目287个,148亿元中央资金提前下达,这场绿色革命正重塑中国经济基因,让每一滴水的节约、每一度绿电的产生、每一寸土地的修复,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