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林讯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作为全球首个系统性碳关税制度,已进入关键过渡期(2023.10-2025.12),并将于2026年正式实施。中国对欧盟出口的钢铁、铝制品等直接受影响产品年规模超56亿欧元,且未来可能延伸至机械设备等下游领域(占对欧出口55%)。从企业实操层面,应从以下方面积极开展工作。
一、企业核心应对策略
1. 碳数据精准化管理
- 监测系统升级:部署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产线能耗数据,分工序建立能源消耗台账,确保直接排放(生产环节)和间接排放(外购电力)可追溯。
- 供应链协同:要求原材料供应商提供ISO 14064认证的碳足迹报告,采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数据不可篡改,复杂零部件预估值使用比例不得超过20%。
- 第三方核验:优先选择CNAS认可的国内核查机构(如已获IAF互认的7家机构),确保报告符合欧盟标准。
2. 低碳技术升级与成本优化
- 工艺改造:
- 钢铁行业:推广氢气直接还原铁技术,替代传统高炉,降低吨钢碳排放12%以上。
- 铝/水泥行业:引入余热回收系统、生物质燃料替代煤炭,降低间接排放强度。
- 绿电消纳:采购绿证(如中国GEC)抵扣间接排放,探索绿电直供模式降低电力碳足迹。
- 碳资产对冲:参与全国碳市场购买配额,积累CCER抵销额度,缩小与欧盟碳价差距(当前中国40-60元/吨 vs 欧盟100欧元/吨)。
3. 供应链与市场重构
- 绿色采购:建立供应商碳绩效档案,优先选择低碳认证伙伴,推动物流“公转铁”(铁路运输碳排放仅为海运1/3)。
- 市场多元化:
- 降低欧盟依赖:开拓东南亚、中东等“一带一路”市场,利用中欧班列低碳物流优势。
- 国内增量:扩大新能源汽车、光伏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规避CBAM覆盖范围。
二、2025年过渡期关键行动
根据新规调整,企业需在以下节点前完成合规准备:
2025年全年 仅允许标准方法计算碳排放,默认值使用受限(≤20%) 升级数据采集系统,淘汰估算方式,实测关键工序排放
2025年1月起 CBAM平台开放出口商自主填报模块,支持“一企多客户”数据共享 注册欧盟平台账户,统一上传产品碳排放数据,减少重复申报
2025年内 开放“授权申报人”资质申请(2026年强制要求) 指定专人参加欧盟认证培训,提前准备资质材料
2025年Q4(预期) 欧盟评估扩围至有机化学品/聚合物,公布2026年默认值更新 跟踪政策草案,评估下游产品风险,调整产能布局
三、政府与行业协同路径
1. 政策工具利用:
- 申请低碳技术补贴(如CCUS项目资助)、绿色信贷优惠。
- 推动国内碳市场覆盖钢铁、铝业,争取与欧盟碳价互认。
2. 行业协作:
- 通过行业协会制定统一核算标准(如钢铁行业EPD平台),组织CBAM申报培训。
- 联合发声抵制单边保护,争取欧盟认可中国“能耗双控”等非碳价政策减排贡献。
四、实施路线图
诊断期: --> [碳盘查与风险识别- 完成供应链碳审计- 识别高排放工序
建设期:
1、系统部署与认证- 安装监测设备- 获取第三方核查报告
2、供应链重构- 签订绿电协议- 建立低碳供应商清单
3、资质申请- 申报“授权申报人”- 参与欧盟平台测试
2026年后: 优化期
1、参与碳交易- 购买配额/CCER对冲成本
2、申请绿色金融- 低碳技改贷款- 碳减排补贴
案例参考:河南某铝企通过余热回收改造,单吨产品减排12%,年省CBAM成本超800万元;郑州企业利用中欧班列低碳物流,降低供应链排放18%。
CBAM既是成本挑战,也是产业升级契机。企业需以2025年为关键窗口期,构建“数据-技术-市场”三位一体体系,将碳管理转化为绿色竞争力。同时密切关注英国(2027年实施)、加拿大等跟进政策,布局长期贸易风险对冲。(碳汇林网王军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