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环保署大楼内,堆叠如山的监管文件被标注“作废”印章,泽尔丁署长签署的草案在桌角投下长长阴影——一场席卷全球气候治理的风暴正从华盛顿悄然启程。
2025年6月11日,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署长李·泽尔丁宣布一项颠覆性政策:全面取消对燃煤和燃气发电厂温室气体排放的所有联邦限制。这项名为《发电厂温室气体排放监管撤销提案》的文件,标志着特朗普政府继二次退出《巴黎协定》后,在气候政策上最为激进的逆转。
草案核心主张令人震惊——EPA声称化石燃料发电厂的排放“不会对危险污染或气候变化造成重大影响”,因其仅占全球排放量中“很小且下降的比例”。
1、政策转向:从监管到放任的剧变
美国环保署的草案剑指两项关键法规:拜登时期对燃煤电厂碳捕集的要求,以及对新建燃气电厂采用低碳技术的强制规定。该机构在5月2日已将草案送交白宫审查,6月正式公布并启动公众评议程序。
监管逻辑的根本逆转构成政策核心。EPA在草案中辩称:
美国发电厂排放仅占全球总量的3%,且比例持续下降
取消排放限制不会对公众健康产生“实质性影响”
现有技术无法以“可承受成本”实现深度减排
这种论述与科学界共识形成尖锐对立。联合国数据显示,化石燃料贡献了全球75%的温室气体排放和近90%的二氧化碳排放。而美国电力行业作为该国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源,其发电量占全球总量的17.4%,人均用电量高达12,300千瓦时。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EPA官网数据明确显示:发电厂排放占全球气候变化污染物总量的30%。政策主张与自身数据间的矛盾,暴露出政治考量对科学事实的碾压。
2、科学争议:被否定的气候共识
EPA草案中“影响微弱论”遭遇科学界的集体驳斥。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迈克尔·奥本海默指出:“不能因问题有多重诱因,就为最大污染源开脱”。这种逻辑相当于因癌症有多种病因就放任吸烟。
健康代价已被量化却遭忽视。拜登政府时期的EPA曾测算:严格限制发电厂排放,到2035年每年可避免:
1200例过早死亡
870例住院就诊
48000次学生缺课
更严峻的是汞污染的回归风险。EPA同步推进的另一项政策将撤销发电厂汞排放限制——这种神经毒素可导致婴幼儿永久性脑损伤。参议员谢尔登·怀特豪斯警告:“这等于给剧毒污染物开绿灯”。
3、政治引擎:化石利益驱动的政策转向
特朗普政府的能源议程始终与化石燃料产业紧密捆绑。2025年3月,泽尔丁署长启动“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放松监管日”,锁定约30项环境法规作为废除目标。
政策节奏显露非常规性。白宫要求EPA在12月前完成法规撤销工作,而通常此类流程需一年以上。这种异常加速,恰逢人工智能爆发推高电力需求,为传统能源扩张提供契机。
资本市场迅速反应。政策风声传出后,美国最大煤炭生产商皮博迪能源公司股价应声上涨。石油行业组织“美国能源联盟”主席托马斯·派尔更公然称赞该草案为“符合法治的良好进步”。
更深层目标在于推翻监管基石。泽尔丁正私下推动白宫推翻2009年“危害调查结果”——该结论为《清洁空气法》监管温室气体奠定法律基础。一旦成功,联邦政府监管各类碳源的法定权力将彻底瓦解。
4、健康代价:被牺牲的环境正义
政策逆转最残酷的代价将由弱势群体承担。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指出,废除清洁空气保护将加剧低收入社区和少数族裔聚居区的污染负担——这些社区本就长期承受着不成比例的工业污染。
汞污染威胁儿童健康。气候与健康医学协会执行主任丽莎·帕特尔博士质问:“难以想象我们会在保护儿童免受汞危害的问题上开倒车”。此前汞控制法规使美国电厂汞排放下降超80%,而新政策可能逆转这一成就。
经济账同样触目惊心。美联社分析显示,被废除的条例原本每年可挽救约3万人生命,并节省2750亿美元医疗支出。当EPA声称要降低“美国家庭用电成本”时,却刻意忽略了更高的健康代价将由民众以生命和医疗费支付。
5、全球冲击:气候治理的多米诺骨牌
美国作为历史累计排放第一大国的政策转向,正在冲击全球气候治理框架。在特朗普签署退出《巴黎协定》行政令仅五个月后,发电厂排放限制的废除,标志着美国彻底放弃国际减排责任。
双重标准削弱道德权威。当美国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减排责任时,自身却为全球第二大发电排放国松绑。这种矛盾使气候谈判中的公平性原则遭受重创。
更令人担忧的是示范效应。巴西、澳大利亚等资源型国家可能效仿美国,放宽本国化石能源管制。环保组织“环境保护基金”总法律顾问维姬·巴顿警告:“化石燃料发电厂的污染水平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
华盛顿特区的夜晚,EPA大楼的灯光依然明亮,但办公室名牌已悄然更换——气候政策办公室的门牌被撤下,取而代之的是“能源保障处”的崭新标识。
当泽尔丁署长宣称新政策将“直插气候变化信仰的心脏”时,他或许未曾计算:被“信仰”包裹的是多少哮喘儿童的呼吸,多少沿海社区的存续,以及多少物种在变暖世界中的最后生路。
EPA前署长吉娜·麦卡锡的控诉已成谶语:“纵容污染加剧的决策,将使泽尔丁永远背负为化石燃料利益集团卖命而牺牲公众健康的历史骂名”。
这场政策逆转的代价,最终可能将由布鲁克林区的哮喘患儿、佛罗里达的飓风灾民、乃至孟加拉国的稻田耕作者共同偿付——他们的声音,从未出现在白宫的法规审议会议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