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林讯 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上,三峡集团的工程师们调试着国内容量最大的功率路由器,却为找不到能同时处理电网调度算法与碳资产核算的复合型人才焦头烂额。
2025年初,猎聘网一份报告揭示了中国双碳领域的残酷现实:行业以408.26%的增速狂揽人才,企业招聘年薪三年间从15.36万元飙升至25.55万元。然而从业者仅约10万人,面对55万至100万的巨大缺口,这场人才争夺战正演变为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瓶颈。
当零碳工厂的智能系统因缺乏懂工艺减排的工程师而停机,当碳交易市场的金融模型因缺少跨学科分析师而失效,中国双碳战略的推进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人才困局。
1、教育断档:象牙塔与产业需求的鸿沟
高校新能源专业年培养规模不足万人,风电技术技能人才仅3000人左右,与每年新增近3万岗位形成巨大反差。全国100余所高校开设新能源专业,但课程内容与实践严重脱节。
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指出:多数院校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内容滞后于技术前沿、实践资源匮乏三重痼疾。学生在课堂上背诵光伏板原理时,产业已迭代至钙钛矿-硅叠层电池;学习碳核算标准时,市场已推行区块链溯源体系。
更深层矛盾在于学科壁垒。传统院系划分将碳管理知识碎片化:
环境学院讲授碳排放核算
经管学院研究碳交易机制
工程学院开发减排技术
而企业需要的却是能贯通三领域的复合人才。某碳咨询公司总监坦言:“招聘时收到大量环境专业简历,但既懂化工工艺又能做碳金融建模的候选人凤毛麟角”。
2、能力错配:复合型人才的稀缺困局
科技部调研揭示双碳人才结构性矛盾:战略科学家不足、复合型人才稀少、产业人才短缺。这一困境在碳资产管理领域尤为尖锐。
全国碳市场启动后,发电企业碳管理部门从无到有,某大型集团两年内团队扩至30余人,2025年计划再增十余岗位。这些岗位需要三重能力叠加:
掌握生产工艺流程,能精准核算碳排放
熟悉碳市场规则,设计交易策略
具备金融知识,管理碳资产风险
猎聘网数据显示:2021年碳排放相关职位需求暴增753.87%,平均年薪达25.55万元。高薪背后是合格人才的极度稀缺——碳咨询岗位需同时具备工程实践、政策解读、金融建模能力,培养周期远超普通专业。
3、政策断层:顶层设计与地方落地的温差
国家层面已构建“1+N”政策体系:教育部2022年发布22条人才培养任务,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推动绿色低碳创新基地建设。但政策传导至地方时却出现明显衰减。
科技部牛萍指出:省市级方案虽提及人才培养,但普遍缺乏专项政策和实施细则。这种断层导致资源配置失衡——某双碳培训项目申请省级资金时,因无对应科目被迫归类到“环保教育”类别。
更大的制度障碍在认证体系缺失。尽管2021年人社部将“碳排放管理员”纳入新职业,但核算、核查、交易等细分岗位尚未建立职业能力标准。企业招聘时只能参照工程师、会计师等传统职称,难以准确评估专业能力。
4、产业变革:技术融合催生能力重构
双碳目标从根本上重塑了产业逻辑。氢能领域专家直言:“过去关注‘能’——如何提升储氢密度;现在聚焦‘碳’——如何实现全生命周期净零排放”。这种转变要求从业者重构知识体系。
以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为例:原本分离的化工捕集、地质封存、材料应用三个领域,现需整合为统一技术链条。工程师既要理解胺液吸收化学原理,又要掌握驱油地质建模,还需核算碳减排效益。
新能源行业同样面临能力升级。随着光伏装机量跃居世界第一,企业急需既懂组件工艺又能优化碳足迹的复合人才。某光伏企业技术总监抱怨:“面试的材料学博士对产品碳核算一无所知,而双碳专业毕业生又看不懂生产线”。
5、破局之道: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
内蒙古乌兰察布的三峡现代能源创新示范园里,2个大型实验室正孵化着解决方案。这里采用“产业命题+联合攻关”模式:三峡集团联合20余家科研机构,针对8种新型储能技术开展研究,两年内培养出15名青年骨干投身企业一线。
高校改革也在加速。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设立8个交叉研究中心,覆盖零碳建筑、气候金融等前沿领域,推动“学科重构”。南通大学则推行“40%实践课时+1年实习”的强制要求,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
地方政策创新开始破冰。天津在科技支撑双碳方案中明确:建立企业导师库,实施“项目-人才包”机制,按技术攻关需求匹配培养资源。当学生在储能系统动态模拟平台调试兆瓦级设备,知识已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乌兰察布草原的风电场旁,三峡集团的工程师们终于招到一名兼具电气自动化背景和碳资产开发经验的毕业生——这位年轻人将参与设计的固态锂离子储能系统,每年可减少98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他的入职薪资比同龄人高出40%,但对企业而言,这笔投入物超所值:当双碳战略进入深水区,既懂涡轮机转速曲线又能核算碳汇价值的复合型人才,正成为绿色转型最关键的“活体基础设施”。
随着教育部要求2025年实现实践课程占比超40%、实习累计满1学年,随着更多地方将人才专项经费纳入双碳预算,这场百万人才缺口危机正在催生中国高等教育与产业生态的深度重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