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林讯 内蒙古乌兰察布风电场旁,三峡集团的工程师们盯着控制屏上跳动的碳排放数据发愁——年薪25万也难寻既懂智能电网调度又能做碳资产核算的复合型人才。
2025年6月,北京科技大学一则招生简章引发产业界震动:全国首个“碳中和创新班”正式启动招生。这一由毛新平院士领衔的专业,首批仅招收50名学生,却承载着填补中国“双碳”领域百万人才缺口的重任。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相关人才需求近百万人,而现有从业者仅约10万人,供需矛盾尖锐。
当钢铁企业碳管理部门两年扩编至30余人仍不敷使用,当碳咨询岗位年薪飙升至25.55万元却一将难求,中国双碳战略的推进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人才困局。
1、人才断层:产业转型的致命瓶颈
中国“双碳”领域面临三重人才危机:
教育供给严重不足。全国百余所高校开设新能源专业,年培养规模不足万人,风电技术技能人才仅3000人左右,与每年新增近3万岗位形成巨大落差。某碳咨询公司总监坦言:“收到的简历多为环境专业背景,既懂化工工艺又能建模碳金融的凤毛麟角”。
知识体系结构性错配。传统专业聚焦单一工序减排技术,而实现“双碳”目标需要系统思维。以年产3000万辆汽车的制造大国为例,汽车材料制备环节的深度减碳,需贯通材料设计、生产流程到循环再生的全链条技术人才。
行业转型遭遇能力真空。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数据显示,目前企业碳管理人员多从环保、能源岗位转行,对碳市场交易机制和前沿减碳技术掌握不足。全国碳市场启动后,发电企业碳管理部门从无到有,某大型集团团队两年扩至30余人,2025年计划再增十余岗位,却苦于找不到合格人才。
2、创新突围:北科大的“钢筋铁骨”育人模式
面对人才困局,北科大构建四维培养体系:
学科深度交叉融合。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两大“双一流”学科,设置可持续材料与低碳冶金两大方向。课程打破传统壁垒,重构“低碳设计-绿色制造-循环再生”知识链条,编写全新教材体系。可持续材料方向专注金属高质化再生技术,低碳冶金方向攻关电冶金与多能耦合优化。
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创新班设置两次关键遴选:大一末选拔30人本硕贯通,大二末选拔20人本博贯通。这种机制确保50%学生进入硕士培养,40%直攻博士学位,实现跨学科知识无缝衔接。
产教科教双元驱动。依托“钢铁工业碳中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与宝武集团等20余家龙头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学生直接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如二氧化碳捕集转轮装置研发——该技术通过三级余热利用设计,将捕集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农业碳肥,曾获“挑战杯”创业竞赛金奖。
院士领衔导师矩阵。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新平挂帅,组建“院士领航-学术大师指导-国家级人才主导-青年骨干支撑”的四级导师团队,实施“一生多师”指导模式。
3、就业图景:绿领人才的黄金时代
碳中和创新班的毕业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窗口:市场需求爆发式增长。毛新平院士预测:未来5-10年产业对双碳人才需求将现“井喷”。仅宝武集团、五矿集团、中国碳交易所等头部企业,每年在碳管理、碳金融领域的研究生需求就超3万人。
职业发展三维空间:
顶层设计层:政府与政策研究机构急需系统规划人才
技术攻坚层:钢铁、水泥等高碳行业技术减排岗位需求激增
碳经济运营层:碳交易所、金融机构碳资产管理部门人才缺口显著
薪资水平领跑行业。猎聘网数据显示,2025年碳排放相关岗位平均年薪达25.55万元,较三年前增长66%,而传统制造业同期薪资涨幅仅15%。
4、辐射效应:教育革命的产业赋能
高校专业重构浪潮。2025年全国三所高校同步开设碳中和专业,昆明理工大学聚焦区域碳足迹核算,北京师范大学侧重气候政策研究,与北科大形成互补。教育部计划三年内将双碳相关专业布点扩大至50所高校。
产教协同深度进化。中国宝武集团与北科大共建的“钢铁工业碳中和产教融合基地”,将企业真实减排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与“氢基竖炉替代传统高炉”等前沿课题,毕业设计直接服务产线改造。
认证体系加速完善。随着人社部“碳排放管理员”新职业落地,北科大正联合行业制定碳核算师能力标准,解决企业招聘无标可依的困境。
当毛新平院士在开学第一课展示这块“零碳钢”样本时,创新班的50名学生已然明了:他们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者,更是中国工业绿色基因的编程者。
随着教育部要求2025年实现实践课程占比超40%、实习累计满1学年,随着更多地方将人才专项经费纳入双碳预算,这场始于北科大的教育革命,正在重塑中国碳中和征程的人才基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