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林讯 波恩会议中心内,发展中国家代表举起“1.3万亿美元不是选项而是生存必需”的标语牌,而发达国家谈判席上的文件封面仍印着“财政约束”的灰色水印。
2024年6月1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六十届附属机构会议(SB60)在德国波恩落幕。这场为期两周、聚集198个国家和地区6000余名代表的会议,本应为年底的COP29奠定坚实基础,却在关键议题上陷入深度僵局。当会议主席敲下闭幕槌时,气候融资新目标(NCQG)的谈判文本仍保留着167处方括号——这些未决的争议点如同裂痕,折射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正义上的根本分歧。
一、气候融资:南北鸿沟下的万亿困局
新集体量化目标(NCQG)谈判成为风暴中心。发达国家提出每年3000亿美元的融资方案,而发展中国家坚持1.3万亿美元的最低需求——这相当于全球军费开支的60%。
谈判卡在四大结构性矛盾:
资金规模:发达国家以财政压力为由削减援助,却未提及IMF测算的全球化石燃料补贴高达7万亿美元
出资责任:美欧坚持将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纳入出资国,无视《巴黎协定》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责任”
资金分配:最不发达国家要求损失损害资金占比不低于40%,遭欧美以“挤占适应资金”为由拒绝
资金形式:发展中国家要求80%赠款形式,但现行融资中贷款占比达70%,加剧债务危机
更严峻的是执行危机。尽管发达国家2022年才兑现2009年承诺的1000亿美元/年目标,却已急欲用NCQG取代该机制。非洲集团谈判代表直言:“这如同要求溺水者先签还款协议再抛救生圈”。
二、碳市场博弈:避免排放争议与透明度突破
《巴黎协定》第六条谈判在技术层面取得有限突破。经过两年拉锯,各方终于同意将“避免排放”类项目排除在碳信用机制外。这意味着通过禁止化石燃料开采产生的“虚拟减排量”不得进入国际碳市场。
这一决定封堵了重大漏洞:若菲律宾主张的避免排放方案通过,全球或新增300亿吨低诚信碳信用,远超当前年排放量。
在透明度机制上亦有进展:
建立碳交易信息保密审查准则,限制各国随意标注机密信息
要求6.2机制(国对国碳交易)披露授权书细节及价格信息
授权秘书处制定技术专家行为规范
但核心分歧未解:欧盟主张对每笔碳交易实施“实质性减排评估”,而发展中国家担忧此举将大幅延迟项目审批。最终,包含所有争议选项的文本被打包提交COP29。
三、全球适应目标:指标框架初现雏形
在全球适应目标(GGA)指标制定上,会议取得实质性推进。各方就筛选标准达成共识,要求指标必须具备科学可比性、数据可获性、区域适用性三大特征。
工作组提出四套方案:
1.两套自愿指标(全球+国家层面)
2.单一全球适用指标
3.衡量集体进展的整合型指标
4.暂不设定(空白选项)
技术机制创新成为亮点:将组建跨学科专家小组,成员覆盖气候脆弱区代表,且女性占比强制不低于40%。这些专家将协助评估指标有效性,尤其关注小岛屿国家特有的盐碱化、淡水透镜体破坏等特殊风险。
四、化石燃料议题:科学警讯与政治沉默
会议期间,科学机构连续发布三项警报:
1.全球连续12个月刷新高温纪录
2.未来五年升温暂超1.5℃概率达80%
3.气候灾害年损失将达38万亿美元
与此形成讽刺对比的是,议程中未设化石燃料专题讨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不得不在场外疾呼:“应立即禁止化石燃料广告,如同当年对待烟草”。
航运业成为唯一亮点:国际海事组织(IMO)宣布2050年实现净零航运的路线图,要求船舶2030年前采用5%零排放燃料,并建立船舶碳强度分级制度。但这一行业自主减排案例未能激发更广泛的化石能源讨论。
五、多层次行动:城市气候联盟的崛起
当国家层面谈判僵持,城市气候行动展现新动能。前温哥华市长GregorRobertson被任命为CHAMP城市特使,领导72国落实“多层次气候行动伙伴关系”。
数据显示:
加入CHAMP的1.3万座城市若全面落实气候计划,到2050年可年减24.65亿吨CO₂
相当于德国+日本+英国年排放总和
可填补《巴黎协定》目标所需减排量的15%-20%
城市含量(urbancontent)成为衡量国家气候承诺的新标尺:中国、哥伦比亚等发展中国家在国家自主贡献(NDC)中突出城市减排章节,而美日欧等高度城市化国家反而弱化此内容。
波恩会议中心的玻璃幕墙外,青年气候观察员将167个标有“未决议题”的红色气球放入莱茵河——每个气球代表NCQG文本中的一处方括号争议。当这些象征谈判僵局的标记顺流而下,联合国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的警告在会场回荡:“别把最艰难的工作留到最后一刻,气候灾难不会等待外交程序”。
非洲力量转移组织负责人MohamedAdow的批评更为尖锐:“发达国家的拖延战术实则是系统性气候背叛”。在通往巴库COP29的路上,1.3万亿美元的资金缺口仍是横亘于气候正义前的深渊——这不仅是数字之差,更是百亿脆弱人群生存权的价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