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汇林讯 嵊泗列岛的养殖筏架上,贻贝吞吐藻类分泌含碳黏液,这些包裹着碳微粒的“蓝雪”沉入海底——曾被质疑的贝类固碳机制,终获国际学界盖戳认证。
2025年7月,浙江海洋大学严小军团队研发的“贝类养殖惰性有机碳汇核算方法学”获国际水产顶刊《Aquaculture》正式发表,标志着中国原创的“藻—贝—菌”三元增汇理论获全球学界认可。该方法学首次证实:贻贝通过黏液将活性溶解有机碳转化为惰性有机碳,可封存超5000年。基于此开发的嵊泗贻贝碳汇项目已完成全国首单司法认购,500吨碳汇以100元/吨成交。
贻贝
一、科学破壁:终结二十年学术争议
严小军团队用三重证据链破解贝类碳汇争议:
1、碳形态转化实证
发现贝类分泌黏液包裹3050μm碳颗粒
形成惰性有机碳(RDOC)占比达23.7%
海底沉积物检测显示碳封存周期≥5000年
2、“藻—贝—菌”协同机制
A微藻——>光合固碳——>B贝类——>分泌黏液——>C菌群——>矿化作用——>D惰性有机碳——>沉积|——>E海底封存
该机制使碳汇效率提升4.8倍,颠覆了“贝类仅转移碳”的传统认知。
3、国际验证背书
英美学者在苏格兰海域复现实验:
采用碳14同位素示踪法
证实19.2%碳通量转化为RDOC
论文获期刊审稿人评价:“终结二十年学术争论”
二、技术攻坚:四步量化“蓝色黄金”
1、方法学建立全链条监测体系:
养殖区碳通量监测
布设8个海底原位观测站
实时传输温度/盐度/碳通量数据
精度达0.01mgC/m³·h
2、惰性碳专属算法
RDOC=(C_{input}×η_{mucus}×f_{RDOC})C_{resp}
其中:
$η_{mucus}$=黏液分泌率(实测值1.82g/g·d)
$f_{RDOC}$=惰性碳转化率(23.7%)
$C_{resp}$=菌群呼吸消耗
3、区块链存证系统
养殖筏架安装IoT设备
数据实时上链存证
三、司法破冰:全国首单认购落地
方法学催生创新实践:
1、检察公益诉讼碳汇认购
舟山某船企违规排污案
法院判决认购500吨贝类碳汇
资金用于扩建200亩生态养殖区
2、三机制衔接模式
司法判决——>碳汇认购——>生态修复
方法学——>核证量——>生态修复
开创“司法+碳汇+修复”闭环,入选最高法典型案例。
3、养殖户增收路径
四、产业爆发:万亿蓝碳市场启幕
方法学激活三重价值:
1、重塑养殖业价值链
山东荣成:海带贝类立体养殖碳汇扩增3.2倍
福建连江:鲍鱼养殖区年碳汇达8万吨
辽宁獐子岛:扇贝碳汇获浦发银行1.2亿质押贷
2、国际标准话语权
主导ISO《贝类碳汇核算》标准制定
全球37%贝类产量适用中国方法学
预估撬动800亿美元蓝碳市场
3、生态修复金融化
蚂蚁森林上线“东海贝场”计划
用户可认购1㎡贻贝碳汇(9.9元/年)
资金用于清理养殖区微塑料
在嵊泗枸杞岛的养殖工船上,严小军教授手持最新期刊向渔民展示论文插图——显微镜下蓝紫色的碳微粒黏液,正转化为国际通用的碳汇计量公式。不远处,满载贝类的运输船正驶向碳汇交易中心,船舱里的每只贻贝都带着区块链二维码标签。
当法官敲下法槌判定船企购买500吨贝类碳汇,当渔民老李的账户收到碳汇分红,这场始于实验室的认知革命已完成从科学到产业的惊险跳跃。正如《自然》期刊评论所言:“中国团队用黏液包裹的碳微粒,填平了蓝碳经济的最后一道理论沟壑”。随着全球37%贝类产量采用这套方法学,万亿级蓝色碳汇市场正加速浮出水面。
|